鲁旭娱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侯德榜制碱法 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时间:2020-11-30 20:47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1943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对日抗战的艰苦岁月。那一年,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一致同意,将一种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侯氏指的是侯德榜,此时他已是年逾半百,距离他受邀归国已过去了20余年。

1921年,刚过而立之年的福建闽侯人侯德榜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邀请,出任永利碱业公司的总工程师。他刚刚完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获得博士学位。1913年,他以十门功课1000分的成绩,由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被保送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

侯德榜纪念邮票

作为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纯碱(碳酸钠)一直是资本家觊觎的重要目标。纯碱的用途很广泛,最初,人们从盐碱地或盐湖中获取,但远远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需要。

1862年,比利时人索尔维(ErnestSolvay1838—1922)用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材料,成功制取了碳酸钠。尽管弊端不少,“索尔维制碱法”(又称“氨碱法”)这一工艺还是作为商业机密被牢牢把守在资本家手中。

英、法、德、美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大规模生产纯碱德工厂,并组织了索尔维工会,对会员国之外德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当时,我国所需纯碱均从英国进口。一战期间,梗塞的欧亚交通导致纯碱缺乏,一些以纯碱为原料的民族工业难以生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1917年,范旭东在天津塘沽创办永利碱业公司,决心生产中国的纯碱,打破洋人的垄断。

侯德榜就任总工程师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终于摸索出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1924年8月,塘沽碱厂正式投产。1926年,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

在范旭东先生的赞同支持下,侯德榜将他摸索出的制碱方法写成专著,公诸于世。该书1933年由美国化学会出版,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但侯德榜并不止步于此。他立意改革,赴德国考察,探求制碱新法。

经过五年奋斗,辗转四川、香港、上海、纽约等地,500多次循环试验,2000多个样品分析……侯德榜与永利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认真剖析了德国的新工艺“察安法”流程,终于确定了具有自己独立特点的新的制碱工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侯式制碱法”终于诞生了。

“侯氏制碱法”提出将氨厂和碱厂建在一起,联合生产:氨厂提供碱厂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加入食盐使母液里的氯化铵结晶出来作为化工产品或化肥,食盐溶液又可以循环使用……这一工艺使食盐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l96%,也使原来无用的氯化钙转化成化肥氯化铵,解决了氯化钙占地毁田、污染环境的难题。

这项新工艺很快为世界采用,获得国际化工界的极高评价。著名的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化工学会都聘请侯德榜当会员。

从依赖进口到自力更生,有“一战”作为强大的背景;而从“察安法”到“侯氏制碱法”,时代背景也非同寻常: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永利碱厂被迫迁往四川。由于当时内地盐价昂贵,用传统的苏尔维法制碱成本太高,无法维持生产。为寻找适应内地条件的制碱工艺,永利公司准备向德国购买新的工艺——察安法的专利,但德国却与日本暗中勾结,故意刁难,提出不准在东三省出售“红三角”纯碱的辱国条件,被侯德榜严辞拒绝——此话言犹在耳:“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