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旭娱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夹缝求生 疫情下,文娱行业的夹缝求生

 时间:2020-12-02 17:05 

申敏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3291篇首发文章 字数 5k+ ·

· 申敏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国内疫情进入2.0时期,被按下暂停键的文娱行业逐渐苏醒。可放眼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肆虐。国际上,一场“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的线上演唱会众星云集,人们用歌声抚慰散落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心;在国内,“相信未来”在线义演亦感动人心。

作为“精神疗愈剂”的文娱行业,与餐饮、旅游等产业一样遭受着疫情的冲击。可无奈的是,因为其非刚需的属性,陷入了大众偏见的泥淖。隔行如隔山的弊端显现,外行与内行之间的意识鸿沟,是导致舆论分歧的根源。

“影视综”——文娱行业的三大主要分支,在疫情笼罩下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以互联网为分界线营造的线上线下的迥异场景,成为决定各大娱乐业务命运轨迹的关键。

疫情前期的禁足刺激了“宅经济”的爆发,使得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等线上流量激增。可吹响的复工号角又未完全对线下文娱行业形成利好条件。

“冰火两重天”——或许并不能用类似这样的二元论观点来简单概括当下国内文娱行业的现状。因为大多数处于外界眼中光鲜亮丽娱乐圈的从业者,尤其是基层人员,其实都在夹缝求生。

复工开机,剧集市场仍道阻且长

据云合数据显示,今年Q1剧集市场表现不俗。电视剧收视率上扬,网剧播放量和热度暴涨,背后是被疫情限制外出的大众支撑起了基本盘。复工后相关数据有所下滑也印证了电视剧、网剧这一线上文娱的时效性与局限性。

宅家期间,是国内疫情的高发阶段,人人几乎都被焦虑惶恐裹挟着。相关部门为加强正向舆论引导,相对限制了娱乐空间,微博也一改往日明星屠榜的常态。看剧,成了彼时大众转移注意力以缓解焦虑的最佳出口之一。

Q1表现突出的当属甜宠剧,这也成为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今后的重点布局对象。据悉,目前湖南卫视定制剧有相当一部分份额留给了甜宠题材。

闪亮登场的《下一站是幸福》《冰糖炖雪梨》《锦衣之下》这类嵌入现代都市和古装外壳、内核为男欢女爱的小甜剧,无论是狂撒狗粮的剧情,还是能让观众产生情感投射的主角人设,抑或融入符合现代年轻人价值观的励志主旨,均契合了当下大众试图通过寻觅“桃花源”逃避现世压力的心理。

不可否认,应景的甜宠剧治愈了疫情下人们紧绷的神经,释放了压抑的情绪。某制片人表示,甜宠剧的基本受众以女性为主,疫情高压不断冲击她们的心理承受力,甜宠剧就像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或者说扮演了树洞的角色,为女性找到心灵栖息地。

男性爽剧,是同期崛起的另一剧种。去年底上线的《庆余年》余热未散,《如果岁月可回头》《我是余欢水》又在台网端相继亮相。这类聚焦中年男人生活与情感困境的话题剧极富现实意义,给男性观众找到了情绪宣泄口。

该制片人坦言,具有镜像意义的男性剧用同理心激活了男性受众的代入感,他们可以从角色身上享受低谷逆袭的快感,也可以通过正视、承认自己的脆弱达成自我和解。这些是对男性在疫情期间无能为力的一种心理补偿,也是树立与强化自信心的方式。

与线上剧集一片热闹景象对应的,是线下剧集惨遭停摆。开年本应是网剧电视剧开机的高峰期,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节奏。跨年拍摄的剧组停机待命、片方每天烧钱稳定军心,筹备中的剧组也都在观望。

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特殊时期对剧组这种团队式作战的复工审核十分严苛。不仅要按照规定做好消杀,横店等影视基地还要求剧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参加线上考试,只有满分才有资格申请复工。有的剧组甚至要向各级政府、公安机关、卫健委、文旅局、人口防控办公室、产业园等近十个部门提交复工申请,签署《疫情防控承诺书》,才能审批通过。

虽说随着国内疫情的形势好转,北京、上海等地也出台了剧集宣发补贴、税费减免、租赁费用减免等相关政策,帮扶片方度过了停工亏损的巨大难关,可还有诸多阻碍摆在剧集从业者面前。

前些日子,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京剧组复工防控指引》,规定在京剧组复工拍摄前应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并向属地防控主管部门提交剧组摄制申请,经同意后有序组织拍摄。同时对剧组全体工作人员和拍摄场地提出了严格的防控审核条件。

在京剧组复工的16条限制下,一些片方只好选择其他低风险的外省作为剧集取景地。可是境外输入的不确定性又给剧组的正常工作蒙上未知阴影。

某部即将开机的网剧制片人无奈表示,片方能做的就是在前期尽量降低可预知的风险,至于开机后如果真的遇到不可控因素,也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来止损。现在只有祈祷平安顺利地拍完。

也许有人会说,等疫情完全结束再拍不行吗?可能真的不行。

5月7日上午,优爱腾与六家知名影视公司联合发布了行业自救的复工倡议书,提到据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仅影视剧行业大约60个剧组停拍、100个项目延迟,相比2019年,预计今年电视剧产量将减少30%。播出机构各项收入大幅下滑,广告收入平均跌幅超过30%以上。

尽管目前剧集的库存量不算少,但近几年剧集备案数和单剧集数的骤降,以及剧集制作审核播出的周期性,都说明如果再不开机新剧给市场注入新鲜血液,或许时间一久,将陷入新剧匮乏、老剧重播的断层困境。且不论对影视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大众的一部分精神需求怎么满足?

一方面为了鼓励剧组复工、一方面为了刺激产业回血,横店、象山等影视基地出台多项优惠政策。这些影视基地所在的浙江省,也对多个片方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近期,将有《人生若如初见》等多部视频网站和知名电视剧公司出品的剧集在横店开机,加上此前已经复工开拍的《长歌行》《青簪行》《有翡》《玉楼春》等剧,扎堆的剧组或许又将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考验和挑战。

“除了按流程跟影视基地提前报备当天拍摄相关情况、随时储备口罩洗手液等物资、工作人员分餐就食、定期对拍摄现场消毒等常规防疫措施,我们还需要防止饭圈代拍乱象、尽量避免群演串组轧戏等等”,某位在拍剧制片人表示。

疫情期间剧组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增加,可收入却被强行下调。近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发布《关于厉行节约,共克时艰,规范行业秩序的倡议书》,提出“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应控制在每集400万元人民币以内,摄制人员酬劳亦应同步降低30%”等倡议。

有苦难言,是当下大部分剧集从业者的真实写照。而不同的剧组面临的难题也各异,在这冰山一角下的暗流涌动,远比看到的真相残酷。

抗疫成综艺主旋律,招商难倒逼节目商业模式升级

与需要连贯性观看方能享受到乐趣的剧集相比,践行每期一主题的综艺,门槛较低,也更符合大众碎片化娱乐的需求。室内综艺与户外综艺两种根据录制场景分类的节目形式,在疫情高发期都因涉及线下录制的安全隐患问题而被临时喊停。由此催生出基于线上的“云综艺”新物种。

毫无疑问,早期的“云综艺”都离不开抗疫主题。湖南卫视根据王牌综艺《天天向上》演变出《天天云时间》,首期节目是天天兄弟合唱为武汉加油,第二期主题为天天兄弟宅家生活怎么玩,环节设置相当应景。

另一档分享互动生活创意秀《嘿!你在干嘛呢?》,让主持人依次自拍居家日常并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艺人互动,同时与观众分享抗疫心情,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

与防疫接驳、传递正能量,是这类抗疫“云综艺”的制作初衷,背后操盘手既有央视,也有一线视频网站和卫视等主流媒体。

CCTV-3的《希望搜索词》与疫情复工紧密挂钩,借助迪丽热巴、陈伟霆、易烊千玺等人的明星效应扩大社会影响力。优酷与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新华社“声在中国”、新华视频联合呈现的抗击疫情特别节目《这是我们这是光》,致敬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奋斗者。

用综艺谱写主旋律,成为当下舆论导向的新分支。除了政治色彩浓厚的抗疫综艺,一些平衡了娱乐性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综艺也争相提上日程,譬如爱奇艺的明星独居生活观察类综艺《我要这样生活》和腾讯同类型的《让生活好看》。

看似百花齐放的综艺市场,却难掩同质化扎堆的怪像。已经复工录制的《青春有你2》《创造营2020》两档选秀网综的正面“刚”,既消磨着饭圈女孩的追星热情,也变成大众口中的搞笑谈资而失去了偶像竞技的节目本质,更折射出综艺创作者“偷懒式”的生产思维模式和灵感创意的枯竭。

抛开节目制作方的内部原因,疫情带来的广告投放量骤降、节目招商难等连锁反应是压在综艺上的沉重枷锁。这意味着综艺节目现有的商业模式在特殊时期已不再适用,急需打破重塑。

对传统广电行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有调查显示电视台Q1的创收惨不忍睹,11.88%收入下滑在20%以内,14.85%收入下滑在20~40%,27.73%收入下滑在40~60%,26.73%收入下滑在60~80%,还有18.81%几乎颗粒无收。

某二线电视台员工透露,由于广告客户撤单、创收任务没达标,导致工资难以正常发放。虽然现在已经复工,但前景仍不明朗,一是疫情仍未彻底根除留下的隐患,二是广告客户开始削减预算且更看重投放转化率了。

即便是头部视频网站,也多少面临着综艺节目的招商难题。某一线视频网站综艺节目工作人员表示,平台正在筹备的某档选秀综艺,到现在还未招到商,节目制作资金完全由平台承担。只能寄希望于节目播出后能有热度,得到金主爸爸的青眼。而那些腰部综艺甚至会因为没有冠名商,直接“流产”。

一般情况下,综艺节目的创收与制作人员的收入挂钩,甚至被列入KPI考核。僧多粥少的招商不利,意味着员工收入锐减。相比之下,安全系数较高的综N代往往会站在食物链顶端。

因操作模式的不同,综艺的抗风险能力比剧集要强。但若傻等着市场回暖,恐怕也撑不到最后。有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的综艺市场要重回正轨可能要到今年第三季度。在此之前,积极探索可实现的多元化商业模式,是节目制作方和播出平台方迫在眉睫要解决的。

某综艺研发专家表示,疫情对综艺节目从研发到播出整条产业链都有影响,可视为对行业的一种倒逼升级,未来与广告客户找到合作共赢模式且通过跨屏融合来打造品牌的综艺会是大势。

复工遥遥无期,电影人的断臂自救

如果说已经复工的剧集和综艺正在止血修复,那么对复工遥遥无期的电影产业而言,犹如正在遭遇一场“灭顶之灾”。

电影院由于线下封闭的观影环境被列为疫情期间的重点监管对象,其关门停业直接影响到包括上游的出品、制作,中游的宣传、发行,和下游的影院、院线在内的电影全产业链。一环脱节,整个闭环将崩塌破裂。

从最初的对员工降薪到清理影院库存的爆米花和周边产品止损,再到承接婚庆业务、把影院变成婚纱拍照点……电影人的花式自救从疫情的枪声打响那刻起,从未停歇,可收效甚微。

有人费解,中国电影每年百亿级的产业体量,电影院怎会说垮就垮?可如果真正了解国产电影的票房分账细则,也许就会明白——要支付房租、水电费、设备采购维修费、人工费等多项硬性开支的电影院,真的很脆弱。

这并非危言耸听。据《经济日报》显示,仅截至2020年4月,全国就有5328家影视公司宣布注销或吊销,该数量为2019年全年中国所有注销或吊销影视公司数量的1.78倍。曾为天津票房前十的橙天嘉禾银河影城,也在一片唏嘘声中永久退场。

残酷的洗牌仍在继续。4月21日晚,万达电影围绕2019年年报一口气发布了34条公告。报告显示,万达电影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154.3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7.29亿元,这是自2015年上市以来,万达电影首次出现亏损。而今年一季度,万达电影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5.5亿~6.5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4.01亿元。

当电影院开门的消息一直没有着落,在经历了部分地区部分影院复工,到公益复映片单和重映片单公布,再到电影院复工被上级部门叫停,最后到更上级部门直接表示电影院等娱乐场所暂不复工的一波三折之后,电影人在苦苦等待中感受到了深深的绝望。

万达、光线、博纳等多家根基深厚的电影公司尚且能赶紧调转船头、发力剧集领域来自救,可电影行业的基层人员呢?Ta们在改行代表放弃梦想与坚持追梦可能无法维持生计的矛盾煎熬中垂死挣扎。

某电影公司工作人员表示,拿了快4个月的50%的薪水,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开销,就是靠着对电影的满腔热忱才支撑到现在。本来看到电影院开业的希望,谁知却一再被无情熄灭。如果电影行业始终保持现状,真的不知道还能耗多久。

跟他有同样境遇的人不在少数。大家自发建了个群,相互交流信息。比如哪家影院可能要被收购了,如何做微商赚点钱补贴家用,今后电影院该何去何从。群里一条条蹦出来的消息,是对电影从业者对行业信心的一次次摧残。

更有人表示,虽然国家电影局推出了免征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其他财税优惠政策,但能受惠的前提是电影院得开门营业啊,这样产业链才能流动起来,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业内人士预测,电影院的重新开业或许要等到今年下半年,而消费者还需要一定时间做心理建设才会走进封闭式场所去看电影,影院真正能重回正轨的时间可能更长。这意味着今年电影票房总量或许只能勉强达到年前预计的三分之一。缩水的票房数据背后,是一部基层电影人的失业辛酸史。

4月29日,国家电影局召开了电影系统应对疫情工作视频会议。分析了疫情对电影行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从短期看,直接经济损失巨大,全国电影院暂停营业,制片和宣发基本停滞,目前估算全年票房损失将超过300亿元。从中长期看,经济下行压力等多种因素叠加,将对电影产业格局、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带来深刻调整,产生全方位、持续性的深刻影响。

但在疫情对电影产业造成前所未有危机的同时,也在促使电影产业进行改革升级。

结语

疫情下难逃一劫的,还有停摆至今的演唱会、剧场演出等线下文娱行业。不可否认,出于公共安全考量发布的一纸禁令的初衷是好的,但要避免一刀切,变成扼杀大量行业从业者梦想与生计的利器。

这些文娱行业虽无关民生,可绝不能就此被忽视。从业者的夹缝求生,更不该沦为漫无止境等待下听天由命的徒劳。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们都一样,各有各的难。

也许,是时候该给那些仍在休眠的行业,重新设定暂停键的结束时间了。这才是拉近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的最好注解。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