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旭娱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中专生 当年的中专生,那都是人中龙凤

 时间:2020-12-25 18:12 

那一年的中学生都是人中龙凤

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讨论80年代中学生的学历问题。

这个问题基本属于扯淡。它的逻辑前提是错误的。什么叫相当于「中学」?那就是中专教育。既不是大学,也不是大专,更不是研究生。中专是中专,不是其他任何教育。

现在人事部,组织部都这么认定了。我一个学生,参加过中专学历的工作,后来对上高等教育不感兴趣。虽然他现在是著名的书法家、作家和有成就的官员,但他简历上的“学历”一栏只能填“中专”。

其实文章讨论的是当年的中学生现在能上什么样的学校。也就是说,他们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如何?

这个话题说来话长。

考上“中专”有两种情况。

一个是通过高考。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然后为大学、大专、中专划录取分数线。比如我1979年参加高考,湖南省文科录取分数线(总分500分)是:复读340分(后来叫一分),普通本科320分,专科300分,中专270分。这样考上中专的叫中专。

一个是初中毕业后的中专。1977年恢复高考时,大学和中专分开进行考试。报考大学,录取后上大学;报考中专,入学后上中专。多年来,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中专;历年初中毕业生只能选择报考中专。1978年后,高校招生通过高考。

但为了缓解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1983年前后,一些行业的“中专”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原来是一所中等师范学校。1983年,全国所有中学都招收初中学生(有的试点省份,有的试点学校,甚至早在1980年)。1986年后,扩大到农业、林业、水利、工商、医药卫生。初中毕业考上的“中专”,叫小中专。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有相当数量的工业中专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但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中专学生的现象并没有停止。相当一部分行业仍然通过高考招收中专毕业生。比如警察和矿山。很多高中毕业生还是考上中专的学生。

直到1996年高考合并前(师范班一直持续到1999年),无论是专科还是小中专,能考上专科的都解决了城市户口,国家统一分配工作,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搞清楚了中学生的来源,我们正式进入了话题:他们现在能考上什么样的学校?

现在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大”中学生,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对比当年和现在的升学率。

当年高考能考上中专以上的学生比例是多少?

1979年参加高考。当年全国高中毕业生总数540多万,前两年有近200万,共计740多万,没有上大学继续学习和报考。当年高校加在一起,全国招生28万人,高校录取率不到4%。

1983年以前,高校招生基本稳定在30万左右。录取率基本徘徊在4%左右。

1983年后,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到1995年,全国高校招生达到93万人。即便如此,高校最高录取率也只有15%左右。

网上有一张表,说1981年高校录取率达到了11%,到1995年高校录取率达到了令人恐惧的37%。这个数据纯粹是盲目的,甚至混淆是非。因为高考最早是从1981年开始在高中毕业生和以前的复习生中进行的,没有上网的甚至连高考的资格都没有。然而,只有30%至40%的申请人能够通过预审。否则刚恢复高考时参加高考的人数不会超过700万,而1995年只有253万。这几年恰好是人口爆炸的年份。37%乘以40%,最多15%左右。

这是当年高校的招生比例。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招生比例。

从网上查到的公开数据来看,2017年,部分省份一(年复本)的招生比例为:

天津:25.02%,河北:16.45%,内蒙古:13.17%,江苏:7.51%,安徽:15.9%,福建:18.81%,广东:11.5%,河南:8.91%,重庆:13.50%。

按照2017年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再对比当年大专和中专的升学率,几乎可以肯定,当年考上中专的,现在大部分都是一个学校的强劲竞争对手。至于录取率在40%以上的两本书,更容易碰罐子里的乌龟。然而,在1986年之前,中学生现在更有把握被985和211大学录取。

这就是一个大“中专”文凭的含金量。

我们来看看不可小觑的“小”中学。

首先,我要对这些当年考上“小”中专的人表示深切的同情。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甚至被剥夺了高考的机会。从小到大,萦绕在他们小脑际的大学校园,成了他们一辈子都不愿提起的噩梦!多少“小”中学生不愿意毕业后走进大学校园!多少中小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走进了大学校园,却激动得痛哭流涕!

“小”中学生没有参加过高考。所以,如果高考的话,是不可能直观对比他们能进什么样的院校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分析他们在同龄人中的学习成绩得出一个合适的结论。

1983年前后,刚实行从初中招收中专学生的政策,几乎所有考上中专的孩子都是农村中学和城市普通家庭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当时高考没有很快恢复,高校招生非常有限。考上了中专,就足以让他们骄傲了。再者,只要考上了中专,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种条件对当时的农民和普通城市家庭来说几乎是无法抗拒的。

当时一个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告别世世代代面朝黄土,面朝天空的生活模式,洗脚上岸。当你初中毕业,上了中专,你就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那一年的城镇,因为大量知青回城,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进入中学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消除了以后找工作的恐惧。

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及时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而不是平台有多高有多大。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学习成绩最好的初中毕业生都被中专收获了。

比如我老家所在的乡镇初中,当年报考中专的规定是这样的:学习成绩排在全校前十名,才有资格报考。没进前十的只能上高中。我自己的妹妹1984年在这个学校初中毕业,因为没进前十而失去了报考中学的资格。她受到了我父母的严厉惩罚。当然,妹妹也受益于没考上师范。她高中毕业考上湖南大学,大学毕业分配到银行工作。

当时大部分农村初中和我家乡的中学基本一样,让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报考中专。当年农村人口占80%以上。此外,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城市儿童选择上中专。因此,80%以上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中专。

所以,在这个时代,这些“小”中学生基本上都是才华出众、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那些后来中考上大学的人,初中学习成绩不如他们。

我一个1983年进师范的同学告诉我,他初中班选了两个学生报考师范。他更优秀,考上了,另一个更低人一等,却考不上,只好垂头丧气的上高中。结果高中毕业,考上了北大。

也是那次会议。一个镇上的学生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但最终他没有报到,选择了上高中。高中毕业后,被送到清华。一个学生来到了一所师范学校,但是因为被起诉为进修生,他已经退休了,所以不得不去读高中。高中毕业,考上了军校。现在是解放军大校军官。

每年都有1%的师范生被送到师范大学。被送进大学的师生,到了大学几乎没有一个是出类拔萃的。

如果这些人上了大学,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

据我观察,如果他们上了大学,那么北大、清华甚至各大高校的大量学生都会被替换。90年代前进入中专的学生,如果上了高中,即使当年毕业参加高考,大部分也将是重点大学的强劲竞争对手。

进入90年代后,一些中学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学习成绩突出的初中生实行保护政策。比如学习成绩排全校前十的学生只能报高中,不能报中专。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专学校招收了许多名字的学生,如普通招生、委托招生、自费招生、定向招生、音乐与美容专业的学生,甚至特殊招生。还有很多额外的名字,比如特别点,优秀学生,行业子弟。中专学生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整体素质不再像80年代那样突出。作为一名师范学校的老师,我也强烈的感觉到,进入90年代后,师范学校的师生整体素质明显不同于80年代。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占据普通招生大多数的还是一批优秀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仍然选择报考中专。如果这些普通招生的学生去高中参加高考,还是会是本科院校的强劲竞争对手。如果你现在放,不用说,一份。至于魏培生和其他类型的中学生,那么

这些“小”中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比“大”中学生要好。

但是,因为上了中专,他们失去了高考的机会。

考上了中学,他们沾沾自喜了一阵子,父母骄傲地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然而当他们中专毕业的时候,在等待作业报到的同时,看着一个个的好消息传来,突然发现高考和争当第一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而我自己,虽然充满智慧和智慧,却失去了在高考考场上展示自己优秀才华的机会。

而这让他们很多人后悔一辈子!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