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旭娱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

盖乌 我的原创·文说 | 鄂尔多斯退休老干部忆70年家乡变迁

 时间:2020-12-07 20:48 

发布君发现,鄂尔多斯可真是高手在民间啊,很多本土创作者在文艺创作、影视制作等多方面都展现出较高水平,一些作品更是在创新创意、策划设计上表现突出,彰显出了时代精神和蒙元文化的地方特色。

咱鄂尔多斯创作氛围如此活跃,怎么能不给本土文学艺术领域的大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呢!

这不,鄂尔多斯发布与关注鄂尔多斯的文学艺术创作大咖们联合推出《我的》栏目,无论是歌曲、摄影、散文、视频等等其他各种形式,只要是讲述鄂尔多斯故事的作品都可以来投稿!作品一经选用,将在鄂尔多斯发布微博、微信、客户端、今日头条等平台进行全网推广!

无论是业余作者还是专业团队,《我的》栏目都是最适合展示鄂尔多斯作品的平台,欢迎广大创作者踊跃投稿!展示你的才华,释放的你风采!

P.S.近期发布君收到大量投稿,无暇一一回复,需要进一步修改的稿件我们会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无回复即好消息~请耐心等待并持续关注鄂尔多斯发布每日推送!

70th

壮丽70年

回眸家乡瞬息变迁

我的家乡在杭锦旗原四十里梁埃勒乌素村。我在那里居住了四十余年,离开家乡后,每年清明祭祖回去,眼见老乡住房的变化,可用日新月异来概括。对于十分注重安居乐业的中国人来说,能住上舒适的房子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在建国七十年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回顾家乡多年来住房的变迁,见证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成就和乡亲们的欢乐。

1949那年我九岁,新中国成立了,埃勒盖乌素村居住着三十余户农民,大多数是贫苦人。他们居住的是茅庵草房或破旧的土房。

人们唱山曲描述艰难困苦的栖身之地:“茅庵房房柳栅栅,风吹雨打没办法。漏天屋顶透风墙,挨饿受冻好凄惶。”这里有两幅旧照可作为解放初期破败住所的缩影。

即使村里几户生活比较富裕的农民,他们的住房虽然比较宽敞,但也是土打墙,木门窗,只能挡风避雨。也很简陋。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旧政权,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府,农民翻身当家做主,有了土地耕畜农具,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加上连年风调雨顺,粮食增产,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改善。解决了穿衣吃饭问题,添置了耕畜农具,随之修建房屋,盖起了土打墙椽檩平房,或宽敞明亮的卷铺房。有的还盖起了白灰门面大正房。经过发展小农经济,合作化,到了六十年代,农民的住房,不但能遮风避雨,还向舒适美观实用发展。农民们爱住顺山大炕的上柁椽檩房,用素油渗砂子红油炕。正如农民唱道:“三尺的炉台七尺的炕,胳肘支在窗台上”,“红油躺柜大正房,庄户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改革开放,农村包产到户后,农民多方面寻找致富门路,收入连年增多,人们的生活进一步提高,家乡农民的房屋更上新阶段。到了九十年代家乡农民的住房改变成了砖瓦房,有的是红砖红瓦,有的是蓝砖红瓦(见图七、八)。真可谓“雨在檐前瓦房不漏”,农民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农民们高兴地唱道“牛羊满圈粮满仓,土房换成砖瓦房”,“四轮车代替牛马骡,自行车换成新摩托”。

十八大以来,党的惠农政策逐年深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更重视农村居民住房建设。到如今我的家乡埃勒盖乌素村,四十多户农民都住上了新式美观、宽敞明亮、新时代装饰的楼板房。

乡村油路从当村中经过,人们到旗镇或出远门可乘坐109国道轿车。最值称赞的是,家乡的村民们家家有小汽车,种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用的互联网,生活达小康。农民们齐声颂扬:党的富民政策就是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就是好!

村民们放声歌唱:“新房装修新式样,时髦家具全摆上”,“手机电视电冰箱,暖气煤气电饭锅”,“茶几沙发双人床,大圆饭桌饭厅放”,“机井水浇地哗哗响,自来水接在甕沿上”,“门前的油路宽又长,开上小汽车奔小康”。

康明仲

康明仲,男,1941年生,退休教师,共产党员。1966至1993年在杭旗教育部门工作,曾任小学校长,教办主任,1993年退休。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鄂尔多斯发布立场。

《我的》栏目征稿启事

01

征集内容

鄂尔多斯本土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所有与鄂尔多斯有关的音频、视频、文章、摄影、摄像作品。

02

作品用途

经筛选后的作品将在“鄂尔多斯发布”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